1、混凝土表面“起砂”
混凝土施工完畢,經過一段時間的養(yǎng)護(混凝土膠結凝固)后,發(fā)現砼的表面一層不具強度而“起砂”,砼的耐磨性、耐久性及抗?jié)B性會下降。產生此類現象有以下原因:
a )混凝土配料不當。如水灰比相對過大、灰砂比過小、砂率及細集料量過高、減水劑及緩凝劑等外加劑過多等,致使砼的強度過低。
b )水泥質量的影響。主要表現有強度太低、安定性不合格、凝結時間過長、比表面積過?。毝冗^粗)、顆粒級配過分集中、堿性及非活性混合材料占水泥組分的比例過大等因素,將造成混凝土水化凝結較慢、泌水性較大,從而導致砼的表面強度過低。
c )其他組成材料的影響。如砂石不干凈(泥含量較大)、砂的細度模數過高或過低等,也會使混凝土強度降低、泌水性增加。
d )混凝土施工不當。振搗過度,造成砼嚴重析水;二次抹面不當或沒有進行抹面,抹面時間過早(未到初凝)或過晚(終凝以后),抹面時發(fā)現析出水較多而另加過量的水泥補面等都有可能造成混凝土表面起砂。
e )成型養(yǎng)護不當。濕養(yǎng)護過度,如在砼表面硬化前被大水沖刷;濕養(yǎng)護不足,砼內水分蒸發(fā)散失;濕養(yǎng)護過早,成型后未到初凝即過早澆水等。
f )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如施工環(huán)境空氣中 CO 2 濃度較高,與水泥凝膠中的 Ca(OH) 2 作用后使其表面堿度降低導致硬化不良;已經硬化的砂漿和混凝土在未達到一定強度之前經常受到曝曬、風吹、雨淋、干濕循環(huán)或碳化作用等等。
2 、混凝土表面“脫皮”
混凝土成型幾天后,表面薄薄的一層呈塊狀脫落,緊挨脫皮的底層通常還會有“起砂”的現象。能引“起砂”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脫皮,另外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a )溫度的影響。如養(yǎng)護用水太冷( < 10 ℃ )或太熱( > 60 ℃ ),使養(yǎng)護溫度與混凝土水化溫差太大;在施工澆注初期氣溫突降或遇霜凍、霧浸等。 b )抹面操作不當。如抹面過早、抹面次數過多、抹面用力過度或集中重復抹面等。 c )水泥及集料中堿含量、碳含量等危害元素超標。
3 、混凝土不“收旱” 混凝土施工到達一定時間后,強度低,表現出漿體粗糙、松散、凝結不好或強度不夠。主要原因有:
a )施工過程的問題。包括混凝土配比設計、拌和、成型、澆注、養(yǎng)護、保養(yǎng)等操作不當,導致混凝土標號低劣,強度不夠。 b )所用材料不合格。如砂、石、集料質量不合格;除此之外,大多數是因為水泥體積膨脹率太大(安定性嚴重不良)。 c )施工用木質模板未經水浸,其內壁大量吸附砼內水份,導致砼體嚴重缺水而降低強度。 d )水泥水化硬化緩慢,強度等級太低,標號不夠;或者水泥出現急凝或假凝,使水泥強度不能有效發(fā)揮。
4 、混凝土“開裂” 混凝土出現裂紋或裂縫,通常有以下原因: a )配制混凝土時水灰比過小、灰砂比過大、砂率較小、或外加劑過多,使混凝土水化用水相對不足,形成“剛性材料”,經養(yǎng)護后,砼內部在熱應力作用下結構發(fā)生膨脹而“開裂”。 b )所用骨料粒徑過大,在水灰比大的情況下極易形成空洞,水分蒸發(fā)時會產生“裂紋”;并且因混凝土表層水泥不能得到完全水化,當底層強度發(fā)揮后,其應力大于表層產生的應力,從而出現“開裂”。 c)攪拌不勻、養(yǎng)護失誤,也會造成砼的強度不勻、產生的應力不均。 d )水泥急凝、需水性過大、安定性不合格等都極易造成混凝土“開裂”。
【相關文章】 混凝土裂縫處理技巧
【最新活動】團購活動頁面HZS50工程站8萬起